消 息
| NEWS |
12月20日,湖北省博物館新館舉行開館儀式,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、湖北省省委書記應勇、湖北省省長王忠林等為新館開館揭幕。歷經八年的櫛風沐雨,新館終于在21日正式對外開放。
湖北省博物館新館不但為國寶“越王勾踐劍”設立了獨立展廳,恢復了獨具楚地特色的楚文化展,還新增了“曾世家”常設展覽。金大陸展覽承擔了新館“曾世家——考古揭秘的曾國”展和“越王勾踐劍特展”的設計與制作任務。
湖北省博物館新館
| HUBEI PROVINCIAL MUSEUM |
湖北省博物館新館館舍總建筑面積達11.4 萬平方米,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,展出文物2.5萬件以上。新館在設計上形成了南北兩館一體、兩主兩翼、中軸對稱的布局,成為東湖畔最富文化內涵、最具文化魅力的荊楚美學地標。
館內現有藏品24萬余件(套),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(套),尤以商周青銅器、楚秦漢漆木器與簡牘、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為特色,數量豐富、質量精湛。透過文物,新館為觀眾進一步講述了,千年前在湖北土地上發生過的歷史傳奇。
展覽欣賞
| EXHIBITION CONCEPT |
“曾世家——考古揭秘的曾國”“越王勾踐劍特展”為湖北省博物館常設專題陳列。其中,“曾世家——考古揭秘的曾國”等新設展覽,集中呈現了湖北近年來考古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。
展覽采用立體光纖星空屋頂、低反射玻璃柜體和多媒體視頻講解等先進技術手段,生動鮮活地講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,努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。
《曾世家——考古揭秘的曾國》
“曾世家——考古揭秘的曾國”展覽位于南主館二層,通過系統梳理曾國近800年的歷史,揭示出曾國從在江漢地區獨領風騷到滋養楚國,最后融入楚文化的發展歷程。
第一單元:曾隨之謎
1978年,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縣擂鼓墩發現了舉世聞名的曾侯乙墓,后又于1982年在附近發現擂鼓墩2號墓。這一文獻未記載的曾國在地理位置上與文獻中的隨國吻合,曾國和隨國的關系成為困擾世人的謎題。
第二單元:漢東大國
2002年、2014年兩次在湖北棗陽郭家廟發掘的曾國墓葬和附近的城址,證明郭家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曾國的重要政治中心。
第三單元:始封江漢
經過2011年和2013年的發掘,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發現了140座曾國墓葬,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青銅器、漆器、玉器等文物,三位曾侯安葬于此。
豐富的考古材料證明,曾國在西周早期已經立國于今隨州地區,是周王室分封到南方的重要諸侯國。
為了使觀眾清晰的了解墓壙情況,展廳采用三維動畫形式,介紹了111號墓的發掘情況和重點文物分布。
第四單元:解秘曾國
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,湖北隨州文峰塔墓群不斷發現,春秋中晚期至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器和墓葬,特別是曾侯與墓出土甬鐘上的銘文,成為破解曾國之謎的關鍵。
第五單元:華章再現
2015年以來,京山蘇家壟遺址、隨州漢東東路墓地、棗樹林墓地等曾國考古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,曾國歷史、曾侯世系日漸清晰,曾隨之謎得到徹底破解。
展覽結尾設置有介紹曾國考古發掘情況的環幕視頻片,以便觀眾通過這幾座墓的關聯性,能夠更為深刻的了解曾國。
《越王勾踐劍特展》
“越王勾踐劍特展”位于南主館二層,分為“驚世發現”“劍中王者”與“入楚之謎”三個單元,以越國歷史作為切入點,生動的介紹了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與科技成就。
第一單元:驚世發現
1965年,“越王勾踐劍”在湖北江陵縣望山墓群1號墓被發現。此劍一出土,立即引起世人的關注。望山1號墓的形制和隨葬器物以及劍身銘文,為我們解開了越王勾踐劍的諸多謎團。
第二單元:劍中王者
“越王勾踐劍”是湖北省博物館新館的鎮館之寶,被譽為“天下第一劍”。“越王勾踐劍特展”首次讓一個文物獨享一個“豪宅”,讓觀眾更專注于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和科技成就。
展廳設置有360度觸摸查詢,觀眾只要點擊相應的查詢點位,就可以對越王勾踐劍的銘文、紋絡及擴展信息進行放大觀賞和瀏覽。
現代化、開闊的展陳空間,不但彰顯了“越王勾踐劍”的尊貴,也能使觀眾獲得更好的觀展體驗。德國進口展柜使拍攝者無論從哪個角度拍攝,照片都近乎于完美。
第三單元:入楚之謎
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,至于勾踐時國力達到鼎盛,越王勾踐劍是當時楚越關系的見證。展廳設置有小型展播廳,循環播放越王勾踐劍的三維原創動畫,講述春秋戰國時期,越國同各國之間發生的傳奇故事。
結 語
| CONCLUSION |
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8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,是湖北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、保護、研究、展示、教育機構,傳承和弘揚荊楚文明的重要窗口,2018年中印元首外交活動的“國家文化客廳”。
湖北省博物館將以新館開館為契機,錨定打造全國領先、國際一流博物館的目標,推動湖北省文博事業跨越式發展,積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,當好全省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“排頭兵”。